高三生困感篇:大三暑假遇到這個準備指考的基隆升學高中(二信)高三學生,他完全超級聽嘸英文老師在講什麼八大詞類及五大句型(所有英文課一開始會灌給你的東西)。但我重新試著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說明這些鬼公式後。從此他開始用低級的方式,去理解這些唸到博士寫出來的無字天書(英文教育),進而了解到英文是它媽的拿來用的,不是拿來考試。
上英文就是抄抄抄篇:你開始不爽一直抄一直抄,而且已經準備好下次考試一定要拿零分。痛恨英文的感覺已經升華成蘇聯對抗美國的程度。上英文課對你而言是在浪費地球資源,因為一直在抄公式、抄例子、抄定義,抄抄抄。最後,出社會後,用Google Translate寫求職履歷,期許奇績降臨。
劍橋大學教授的提點篇:
現在回過頭來打開英文文法全書(我覺得它跟六法全書沒啥二樣的無聊 XD),我試著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解讀後,就跟少林足球的台詞一樣:「我感覺到了,他們全回來了。」英文文法你聽嘸不會,永遠不是你的問題,錯在教的人腦子裡裝得是教科書,而不是生活情境。
我們被教育不能思考的學習篇:
“學英文的目的,不是「做跟昨天一樣的事情」。千萬別淪為「習慣」的奴隸! 就我家教經驗下來的觀察,不願改變學習模式的人大多都安常守故。這些小朋友太習慣老師授於他們的學習方式- 抄黑板、死背單字、用生命記文法規則、寫題目…導致看不見更好的方法,每天像機器一樣上課下課,即不知為何而做,也不在做法上精益求精。他們被洗腦到無法思考、無法觀察。這樣當然要考零分呀”
矽谷工程師看台灣人學英文篇:曾有機會與遠在矽谷的工程師聊天,當中也聊到台灣人學英文的趣事。比如父母花幾十萬讓小朋友坐在教室抄黑板 XD。當中,他說能進 Google的亞洲學生,其實都只有一個共通點: 好奇心。他認為:「這些人的智商跟你我他一樣平均,但因為多了一個習慣 — 跟隨好奇心追尋有趣的事物、累積經驗、提升自我學習能力。總有一天你會發現,自已的交際水準、知識層級、處事經驗、處世能力,都不知不覺「升級」了。
不要再花錢學英文篇:
運用社群網站也是學習英文的途徑之一。你可以參加臉書社團(比如我的),又或者是上水管看看國外頻道和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、或是參加任何你有興趣的英文學習活動。這類社團通常都有「高手」教大家新知,且不收任何費用(fuck TutorABC),即快速又省錢。簡言之,建立屬於你自已的教育網絡,擁有得以快速聯絡專家的途徑,是讓你能夠幹掉那些在台大、成大、清大、交大等坐擁豐富學習資源的手段之一。
學生出社會前需要了解的認知篇:
若你還是大學生,首先你得知道一件事,就是想在現代職場生存,一定要學會如何快速學會必要知識。重點在於,不是掉到我什麼都要會的錯誤觀念。而且現在的知識日新月異,你不知道自已學到的東西什麼時候會被時代淘汰。所以,若是能夠向他人請教自已真正需要的部分,馬上運用在工作上,你的自我成長速度就會如何費氏數列一樣累積能量,一飛沖天!
我們都被洗腦了篇:#職場觀察
曾經不用腦子過日子,有時我很難跳脫「社會教條」的框架來看待事情。跳脫傳統框架,廣結善緣不僅有助於我們解決問題、爭取機會,就長遠眼光來看,還能夠精進自我,提升學習和工作的速度和品質。最近,常常看到加入社團的大學生問到”大學無用論”的問題。
台大畢業有用嗎篇:#新聞分享
昨天LINE新聞排名第一的叫「當親友聽到我擁有台大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時,多會發出陣陣讚嘆聲。」這種梗真的用不膩也,可不可以換新的方式來嘲笑去唸台大的呀XD 。
這篇是風傳媒在昨天早上(Blue Monday也)八點半上傳,然後LINE新聞組的小編立馬偷來用,放在LINE新聞上收集酸民留言共716則,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,哈哈。大家一起來看看留言版說什麼吧!
神秘視頻篇:#閒聊平常會跟一位遠在舊金山的阿肚仔工程師聊人生,昨天他分享了一個視頻,解釋人生不是為了在起跑點超過別人和第一位到達終點,然後繼續換一個要勝出的任務(好比上學、中學、大學、找工作,買房子…等)。
華爾街之狼篇:這部片子裡唯一有用的,是下面這三個單字:BlameJustifyComplain= your life sucks.
我們如何最後都是庸才篇:我曾經是庸才,但我現在是大家詢求專業建議的大哥哥。前者糞土之牆不可塗也,庸才做什麼都不會順利。原因在於,沒有好好彙整資訊,以至於無法掌握狀況。大數時候,這些廢物不會事前把事情問清楚,然後絕對會發生被罵得狗血淋頭,浪費長官寶貴時間,被正妹看到你被罵的窘境。
為什麼你要學英文解惑篇:
#為什麼要學英文?
為了提升工作效率!不論是還在求學的你或現在你的工作經常和國外企業溝通,一定要把英語練好。雖然有些企業有請翻譯人員,但透過翻譯其實是一種成本和時間的”雙重浪費”。你想想,每當你收到一封英文信或文件,你還要把它透過Google Translate或線上翻譯軟體,然後猜其中的意義,最後再思考如何回覆。先是這樣來來回回、毫無附加價值的過程,就已經吃掉你寶貴的時間.
Originally published at www.blink.com.tw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