遙想當天細雨綿綿,小跑步穿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的馬路,走進台灣連線那一棟大樓,換證上樓。本以為這輩子應該不會再小鹿亂撞的我,被眼前看到的一切光景嚇得久久不能自已;因為一直狂拍照,都忘了本人是來面試😂
寫在前面🕺
LINE面試流程約一個月: 從你投履歷那一天 + 被人資讀取 + 主管同意面試 + 寫信電話敲定面試日期 + 第一試(跟直屬主管相親) + 第二試(韓國屎宅RD遠距面試) + 第三試(直屬主管加HR談論薪水) = 在LINE上班🎉
電梯打開那一刻,你就開始笑出來了
現在回想起來,真的很丟臉。當下走出電梯後,你會看到這幾隻站著門口大喊歡迎光臨。最好是有人不心花怒放拿出手機狂拍照。我就真這麼作了,邊拍還一直驚怕有員工出來或大樓打掃阿姨看到搖頭。
拍完打卡照後,立馬飛奔廁所,重新整理心情,呼自已幾下巴掌提醒自已是來面試的,不是來打卡的,you dumb fuck。接著,我確認自已是dumb fuck。因為我在按門令請警衛大哥來開門後,看到超大隻的熊大又忍不住拍了一張。
寫完出入記錄後,被請到大廳的小桌兒等人事及經理來面試,超貼心的LINE遞上有公司包裝的自來水一瓶,有心的公司真的就不一樣,一來就洗腦你。此時此刻,我根本忘了一分鐘前在廁所的內心喊話:「you fuck, you here for job interview, not for picture taking.」但真實人生就是要繼續picture taking,不然咧。然後,人資會進來跟你打屁一下,叫你寫一堆有的沒的(大概要三十分鐘)。結束完,HR就請大頭進來拷問你。
我如何從快拿到Offer到一個屁也沒有
當主管一坐下的那一秒開始,他或她對面試者的第一印象會在前三十秒成立。接下來的問東問西,只是為了驗證這個想法。
所以,打完虛假的招呼後,對方的第一個動作是先看你的履歷(沒錯,主管級都是在面試當天才看。)除此之外,這傢伙會把你上下打量一番,成形對你的第一印象(沒錯,三十秒,而且你不知道你已經被打量一番了。)
像這樣子應對方式,我的解是快速在三分鐘內的技術說明,而非自我介紹。開頭通常是這樣子:「接下來我會三到五分鐘內,解釋為何能夠申請這位工作的”技能” — App需求規格、前端後台架構、官網設計、伺服器維護、客服等。」我會一直強調技能,而非我自已 (這招是跟rd學的)~
總的來說,這樣子搞的好處是節省面試主管在那邊翻你的履歷,花力氣嘗試著找出跟這個職位需要的技能說明。利用架構說明的方式,導引這傢伙的注意力到你會什麼的上面。我們先把情境建立好,接著就等他們照這個情境去尋找線索,好說服他們自已要不要繼續下去這段面談。
壞處? 所有的對話會非常專業,只針對技能技術端的一來一回,完全沒人性。
回到我面試的這位主管
我在面試前,其實已做好功課,了解所有細節及該問的問題。所以當她一坐下來,我就照著劇本走,聊完已經是二個半小時後的事情了。
聊最多的就是「LINE PAY」,這是所有通訊大佬在接下來五年最想做的事情。這段經驗讓我了解到,當你做好產業分析的功課,加上你的技能如何幫助這間公司實現它,基本上就只剩何時上班及雙方薪方認知而已。
永遠有一個But
當我回想為何走完最後一關,還是拿不到它媽的offer,我就會起吐爛。我總是試著透過蛛絲馬跡,好抓出導致翻盤的那一個小小錯誤。例如,是我說太多有關前公司的內幕嗎? 是我說太少為何能夠勝任這活嗎? 是我太娘嗎? 是我的薪水開太高嗎? 是我西裝的質地太差嗎? 是我過於注重在技術端說明,而非個人特質說明嗎?是我說話的速度嗎? 是我內褲不是紅的嗎? 是我…怎樣怎樣一直下去。
重點在於你永遠不會知道是為什麼?好比你知道新台幣十元的外觀,但真叫你把細節精確地描述出來,你就會發現你認為是對的地方跟真實的硬幣外觀有天差地遠的差異。你越是想回憶找出bug,你距離真相就越遠。
因此,Let it go。
分享這則故事不是要秀照片。而是想讓大家知道,能上某間熱門公司的職缺,它背後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其實是很多: 無論是顯性或隱性。但人的大腦就是有個一定「只有一個原因」的想法。要克服這種習慣需要時間及練習。最重要的是,我之後也找到了一個更適合發展軟體技能的公司。
你永遠不知道的是一定有個更適合你的地方,
只是你要努力地去把它找出來。
Google us:「曾氏職涯」:D